黃小姐天生弱視,靠著僅有0.1的視力,她努力讀到某國立大學畢業,目前在竹科某電子公司擔任教育訓練專員,負責執行公司內部員工訓練發展計畫,當中需要念大量的原文書籍,來規劃設計員工訓練課程。原文書的字體密密麻麻相當的小,對弱視的黃小姐來說,長期的近距離閱讀,其實相當地吃力,不良的姿勢也常導致頸椎酸痛。
然而有一天,她的同事在逛書展時,意外地發現了電子助視器(擴視機),覺得這可能對黃小姐有幫助,相當興奮地告訴黃小姐這個資訊,同時也熱心地連絡廠商帶設備來到公司讓黃小姐做體驗。經過試用後,黃小姐才知道只要透過擴視機的功能調整文字大小和顏色對比,這麼簡單的行為,她就可以輕鬆地看完一整頁的文件,讓她感慨相遇太晚。
由於視障身份,她可以透過社會局申請補助,將視覺輔具應用於平日生活中。而在職場上,可搭配勞動署的職務再設計方案,讓她工作不再那麼地費力辛苦。
黃小姐說:「我的同事真是我的天使,因為看不清楚。平時,我自己幾乎不去逛展會,不知道人家攤位上擺了什麼,也害怕轉身就碰了人家的東西。雖然從小就領有殘障證明,但除了延長20分鐘的考試時間,我不知道這張殘障證明有什麼用,那天同事從台北看展回來,說有個好東西要介紹我看看,又說政府會補助,真沒想到有這樣美好的事,如果我早幾年知道,念書時也可以比較輕鬆了。」
視障者不似其他身障類別的朋友,即便失去雙腿或者失去聽力,但仍可透過視覺功能來獲取大量的生活訊息。電視、網路、醫院的公告欄,甚至是隨手拿到的文宣,只要上面有隻字片語看似和自己權益相關的內容,都可以吸引他們的目光。就連漸凍人只要眼睛還能對焦,都可以利用眼控儀寫出文章,但對於視障者而言,若收到相關的權益宣導文件,也會因為看不到或看得太吃力,而束之高閣或是直接丟入回收桶。
由於視覺上的障礙造成資訊獲知的缺乏,此時,親朋好友變成了他們獲取資訊的最佳管道。倘若每個人能對周遭的親朋好友多一些關心,透過平日的行為,來發現他們的視力狀況,例如:在屋內總是不開燈,以相當近的距離、奇怪的姿勢貼著文件或書本在閱讀或寫字,甚至是常常閉著眼睛聽電視,行走時腳步總帶著遲疑害怕,此時就要警覺他的視覺是不是有狀況,鼓勵他去看醫生。以現在的醫療程度,絕大部份的眼睛疾病可以早期發現追蹤治療,甚至預防惡化的持續。眼睛疾病的傷害大多不可逆,傷害在生活上產生的不便,可以尋求社會福利申請或者善用輔具來提供幫助。
黃小姐由於同事的幫助,使她整個生活獲得改善。多點關懷多點熱心,障礙不只是有障礙的人的事,共同打造友善的無障礙環境,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。
Comments